第113章 话语权_从红楼开始的诸天之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113章 话语权

第(3/3)页

,自然不必多说。若是纯孝,那就将其高堂家眷,接至身边,安置妥当。

        使其家中老人有所养,儿孙有所教,有书读。如此,用之怎会不放心?

        用心照顾身边人的家人,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。放在秦汉,这叫收家丁,连姓都要跟着改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要让他们知道,只要林曜他不死,那他们全家都能安享太平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做的好了,连富贵也不缺。他们岂能不卖命做事?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后面会不会腐朽堕落,这就是监管力度方面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革新的火焰遍布到基层,尤其面对会灵活改变身份的乡绅豪强,就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曜不想什么都没有改变,老爷永远是老爷,奴隶永远是奴隶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这一代人很是幸运,先烈前仆后继,为后代打下了一个安定幸福的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 生活在那充满希望的年代,耳濡目染之下,三观基本固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书本上学的历史,那些振奋人心、激情澎湃的口号,潜移默化印在了灵魂深处。

        以至于做事说话时是现实主义者,骨子里却是理想主义者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早在土改前,一千多年前的王莽就做过尝试,宣布天下田改曰王田,奴婢曰私属,不准买卖。

        又照古时井田制,一夫一妻授田百亩,要一家男子不到八人而田过一井(九百亩),便应将余田分给九族乡邻中无田或少田者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自土地私有化后,第一次没有通过战争奢求土地收回国有,外加让豪强分田地。

        王莽是能意识到当时尖锐的人地矛盾,站在最高处的他清楚的明白,再不有所改变天下必然大乱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执行的方式和力度简直是可笑,得位不正的王莽,居然指望处于剥削阶级豪强的良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举只存在于书面上,根本无法推行,就好比让地主对佃农好一点,让资本家别过多压榨工人一样可笑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这位疑似穿越者的王莽,头盖骨被做成酒杯,代代相传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杀个血流成河,怎么令行禁止?

        惩罚的威慑不只在于其严重性,更在于其不可避免性。

        刀架在脖子上哪有不愿意的,让人觉得自己做了之后躲不掉惩罚,才会真正考虑这背后的风险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addxs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