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七章 都巡检受命_布衣首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百一十七章 都巡检受命

第(2/3)页

听了三郎这番话,倒是令我茅塞顿开。

  事有先后、轻重、缓急,君年纪轻却比吾等想得明白,真难怪你们能够以少胜多。”他稍停顿片刻,与李丹饮了杯酒,又问:

  “三郎提到战后对采矿业的整顿、管理,在这上头可对官府有何建议?”

  “制订规约保护工人,限制矿监、工头盘剥、欺侮的行为,在工人面前树立公正的形象,把他们和矿监、工头阶层给分开,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与官府为敌的人数。

  如娄自时、银陀、杨贺这等巨寇渠帅,哪个不是矿主、矿监,其手下信用大将又大多是原工头、把头,作战至今我还没听说过有几人是纯粹的工人苦力或刑徒出身。

  这起子坏蛋肚里有墨水、手里有钱、身边有打手,他们是一次次接受招安又重新复叛,最擅长煽风点火的那群人。

  若他们周围没有人跟从、没人信他们的鬼话,他们还能把造反继续多久?”

  赵重弼将桌子一拍:“言之有理!”他端起酒杯来仰脖子喝了,然后告诉李丹:

  “你此去余干且放手去做,我明日到衙门先给你开具文书,给你个饶州团练副使、南部都巡检的名义。

  既然广信府有过先例,你已领过从九品的官身,我饶州府当然亦可萧规曹随。

  非常时期嘛,当行非常之事。又恰好余干、万年和安仁在我管辖之内,便宜得很!”

  李丹闻言大喜,连忙郑重谢过。

  这样他在这三地的行动便更有合法性,而且也具备了官方性质,不仅可以使用驿站驿传,还有就地征发与就近调动团练的权力了。

  从这件事上他也看出,由于叛乱频发,官府对各地下放了权力,以便各级机构及时镇压。

  接下来赵重弼向李丹介绍了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。

  先说湖匪。鄱阳湖内最大的力量有三支,北边大孤山的白浪、中湖南康府的江豚和南边扛浪山(即李丹前世印象中的康郎山)的蓼花子。

  这三人之中,白浪势力最小,但却是百姓认为最仁义的,与另两支经常冲突。

  江豚人多船多,可打仗不灵,所以常请蓼花子来助自己一臂之力。蓼花子人和船的数量虽不如江豚,却是最凶恶,也最活跃的。

  李丹听这个人的名字,立时想起上次和一窝蜂(顾大)交手后逃走的那个蒋彬,就是蓼花子手下大将一道天董七派来的。

  经常接济、收容矿乱者的也是他!此人手下号称有三万人,实际精锐能战的大约八千。

  那两路,江豚大约有众万人,白浪有三、四千左右。

  至于作乱的所谓矿匪,目前他们在饶州境内还没成大股气候。主要原因是这边的矿山都比较小而且分散,难以形成如浙西南和闽西那样的力量。

  最大的也不到千人,多数都只有数十、百号人,而且武器纷杂,许多人只有竹枪而已。

  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,湖匪蓼花子串联他们时比较容易拉拢利诱。

  唯一缺点是多数人习惯山地,像蒋彬那样乐意跑到湖里去吃饭的并不多,更多的人是在犹豫或因家小拖累而放弃。

  赵重弼也大致讲了下官军这面的情况,可以说比李丹想象的还糟糕。

  由于各地镇压的需要,饶州府的兵力空虚了,主力都在东部、东南的山区里,只有少量野战部队留下来,在湖区周围防范湖匪的攻击。

  在府治鄱阳有五千人,此外浮梁(景德镇)两千人、德兴千五百人、乐平一千人、万年两千人。

  本朝军制以承袭前朝为主,军队的构成大体分为三类:卫所兵、营兵和城戍兵。

  先说卫所兵,前朝在全国分三十六卫,每卫有适龄(十五岁到七十岁)丁口四至六万上下,每年有一万人到卫所驻地报到并承担值守、接受训练,这就是四年轮番制。

  这种方式随着前朝的扩张影响甚广,李丹依稀记得,俄国哥萨克就采用类似这种服役制度直到帝国垮台。

  但本朝卫所兵则由军户专任,子承父业,是专业化世袭军人。

  申请成为军户的家庭可领到与人丁相应的土地,四十亩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addxs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